時跳時不跳 心律異常不容少覷
發布時間: 2018/11/26 11:00
最後更新: 2018/11/26 11:52
節奏韻律原來不只適用於唱歌、跳舞之上,亦是顯示心臟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。雖然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不太會感覺到心跳的快慢和頻率,但其實心臟每一下的跳動都有一定規律,若然心跳突然偏離正常的韻律,有機會令血塊阻塞血管,引致中風。
心臟病泛指各類與心臟相關的疾病,而心房出現失去規律的快速顫動以至心臟呈現不規則的跳動,稱為心房纖顫,是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正。心臟科專科醫生譚樂忍解釋,「由心竇發出心跳電訊號,心房和心室有節奏地發出一下一下的跳動;但心房纖顫的病人心房出現紊亂電流,令心房出現顫動,以不規則的方式傳到心室,結果心跳有時極快,有時候可以跳得極慢,節奏亦不穩定。」
如同隱形殺手 無症狀患者不自知
值得留意的是,只有小部分患者會意識到因心跳突然變快、變慢或出現不規律的情況,而引致疲倦、暈眩、氣促等病徵。逾半以上的患者不會在生活中感覺到異常或不適,甚至接受一般心電圖檢查時亦未必發現問題。此症由於未必有明顯症狀,因而容易被忽視,不少患者都是在身體檢查或偶然在日常求診過程發現脈搏跳動有異,然後才獲轉介至心臟專科診治。「由於心房纖顫可以間歇性和不定期發生,或須安排進行24小時或更長時間的心電圖監測心跳;又或是為患者安裝監測儀,讓他們發現不妥時按下按鍵,記錄相關心電圖資訊,以便醫生參考方能確診。」
隨年齡風險增 中風機率高逾5倍
心房纖顫在人口中的發病比率頗高,且患者數目隨年齡漸長急增,「50至59歲約為佔整體人口的1%,到85歲以上人士則攀升至人口的約18%,年過65歲的心房纖顫的發病風險明顯上升。心血管疾病、血壓高、二尖心瓣疾病、慢性肺病、甲狀腺亢進、糖尿病、吸煙酗酒等習慣易進一步增加患上心房纖顫的機會。」譚醫生補充,心房纖顫導致中風的風險會增加5倍或以上,心臟衰竭的機會亦增三倍,整體死亡風險則為正常的兩倍。
治療方面可分為三大重點,首先是改善顫動症狀,例如透過藥物控制心跳速度,或糾正心律重返和維持正常模式,惟即使是最有效的藥物亦未能徹底治癒心房纖顫;第二,減低中風機會,根據評估病人中風系數以決定是否處方薄血藥物,患者一般須長期服用薄血藥;第三,找出背後的病理因素,如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冠心病等,期望從源頭控制病情。藥物以外,導管消融術是另一種較常用的治療手法,主要可分為射頻消融與冷凍消融,此法原理主要針對肺靜脈內的早搏源傳至左心房誘發的心房纖顫。
譚醫生提醒,心房纖顫雖然大多是間竭出現,但對健康影響甚深,公眾應對此症應更為關注,並多留意自己有否相類似的症狀,以便及早預防及向醫生求助,日常亦應進行恆常中等強度的運動。若家有心房纖顫患者,應多作協調及溝通,確保他們跟從醫護指示進行治療,「現階段心房纖顫雖然仍未能完全根治,但只要配合適當的治療,患者的生活質素可大有改善,亦能減低併發症出現的風險。」
音樂有助讓人放鬆心情,不如通過欣賞音樂微電影,多了解心房纖顫,同時聆聽內心對你說的話。
(資料由客戶提供)